2022年12月20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丁培荣教授和潘志忠教授团队在《外科学年鉴》(Annals of Surger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APOX方案新辅助化疗对比放化疗治疗直肠系膜筋膜未受累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CONVERT研究):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性Ⅲ期临床试验的初步结果”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比了单独使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CAPOX)方案的新辅助化疗和使用卡培他滨增敏的标准放化疗对直肠系膜筋膜未受累的局部晚期直肠癌的作用。该结果为新辅助化疗在中低危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证据支持。
精准治疗时代的思考:单纯化疗能否替代放化疗?
各地资料显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各趋势,尽管大肠癌的确切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对肿瘤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使人们已从过去单一的物理致癌、化学致癌、病毒致癌、突变致癌学说上升到多步骤、多因素综合致癌理论。目前,人们已逐渐接受这种观点,即大肠癌的发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涉及多个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从流行病学的观点看,结肠癌的发病和遗传、环境、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方式有关。
PHILA研究的积极结果,证实了“TKI联合大分子抗体药物”双靶组合一线治疗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具有显著的临床获益和可耐受的安全性。
造成激素分泌不足,性欲下降,女性月经紊乱或绝经期提前。
Dukes A期:癌局限于肠壁内;Dukes B期:癌侵润至肠壁外;Dukes C期:伴有淋巴腺转移;Dukes D期:已有远处转移或广泛侵及临近脏器无法切除。
右半结肠癌
结肠癌临床表现
目前,恒瑞医药包括吡咯替尼在内已有12个自研创新药获批。公司引进的1类新药林普利塞也已获批上市。公司另有8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正在临床开发,260多项临床试验在国内外开展,并建立起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新技术平台,为不断产出创新成果提供强大基础保障。
No.2
非高危人群,也应从50岁起每5-10年进行1次大肠癌筛查。
1期的癌症多数已经累及到了结肠的壁层,有一些1期体积较小的结肠癌可以仅仅通过手术来切除,手术范围边缘若未遗留残余的癌组织,那么可不再进行其他治疗。
PHILA研究是一项评价吡咯替尼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多西他赛对比安慰剂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多西他赛一线治疗HER2阳性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III期临床研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院士担任主要研究者,全国40家中心共同参与,共入组590例受试者。2022年8月,该研究完成主要研究终点PFS的期中分析,独立数据监查委员会(IDMC)判定主要终点期中分析结果达到方案预设的优效标准。
有的时候,医生也会在手术前使用化疗药物(新辅助治疗)缩小肿瘤,提升手术完整切除的成功率,也有可能在手术后使用化疗药物(辅助治疗)杀死肉眼看不见的肿瘤细胞,降低术后复发风险。
广东省癌症中心乳腺癌诊疗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在PD-L1高表达(≥5%)人群中,替雷利珠单抗组患者的多个指标均碾压化疗对照组,包括OS(总在生存期)、PFS(无进展生存期)、ORR(客观缓解率)、DoR(持续缓解时间)。
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或伴有糖尿病是肠癌的高危因素。
因此,还是要在综合评估后再选择药物。
治疗效果,现在我跟正常人一样,过上了常人生活,该吃吃,该喝喝,根本看不出是一个曾经患癌的病人,治疗时也没有出现不适症状,药物也没出现副作用。
肿瘤缓解
组织分级当然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还有病人体力状况、合并症等等情况,人是整体的,治疗不能只顾肿瘤么。肿瘤基因RAS、BRAFV600E是突变的还是野生的?突变者预后要差些。还有术前CEA情况也与术后复发有关。
最常见的是恶心呕吐、胃口不佳。
2016年10月6日,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Committee on Cancer,AJCC)第八版癌症分期系统在美国芝加哥发布。为了新版分期系统在美国医疗机构顺利使用,11月AJCC官方网站发布声明,确定比原计划延迟1年,于2018年1月1日起在全球启动执行。同时,2013年AJCC特别成立了由临床医生、统计学和方法学专家共同组成的“循证医学与统计学核心组”,负责论证AJCC第八版分期系统更新内容证据级别。该证据级别共分为4个等级,证据质量由I级向Ⅳ级逐渐递减。
一、结直肠癌“预后和预测”评价体系
伴随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的进步,传统解剖学分期不断得到细化。组织病理学及分子标志物诊断技术的发展也为患者进入分类治疗提供了全新的前景。2010年第七版AJCC结直肠癌分期系统在细化解剖学TNM分期系统的基础上,引入预后和预测因素概念,提出可以将环周切缘阳性、淋巴管血管浸润、神经周围浸润以及肿瘤沉积作为高复发率、预后差的参考因素,增加了临床医生对于辅助治疗选择的权重[2]。而新辅助治疗后“肿瘤退缩分级”也应成为制定辅助治疗决策和预测预后的重要参考信息[3]。这些研究奠定了建立“预后和预测”评价体系的基础。
第八版AJCC癌症分期系统推动了结直肠癌“预后和预测”体系的完善,在进一步细化解剖学TNM分期基础上,引入以组织病理学和基因检测为依据的非解剖学“预后和预测”体系,其内容包括:肿瘤沉积、血清CEA水平、肿瘤退缩评分、环周切缘、血管淋巴管浸润、神经周围浸润、微卫星不稳定状态、KRAS、NRAS及BRAF基因状态,并对其推荐的证据等级进行了界定[4]。
二、结直肠癌解剖学分期更新
40年来,AJCC始终以解剖学分期作为癌症患者群体治疗和预后风险评价的基础。在第八版分期系统中T分期没有更新:有关N分期内容中,以Ⅱ级证据等级重申肿瘤沉积(tumor deposit,TD)定义。TD特指存在于原发肿瘤淋巴引流区域内(结肠系膜和直肠系膜的脂肪组织内)的孤立肿瘤结节。多数TD源于血管淋巴管浸润,其内没有可辨认的淋巴结、血管、神经结构是诊断要点。第八版分期系统坚持认为TD是较差的预后因素,并继续把TD划归为Nlc,同时明确TD不改变原发肿瘤T分期。如果不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TD会改变N分期(No一Nic);如果合并区域淋巴结转移,TD数目无需计算到阳性淋巴结数量。本次更新进一步细化M分期,将结直肠癌的腹膜转移(无论是否合并其他器官部位的转移)新增定义为Mic,而Mib的定义则相应变更为“转移灶超出一个器官或部位,但没有腹膜转移”,Mia的定义仍然为“转移灶局限在一个器官或部位”,见表l。尽管Mic,仅见于1%~4%的结直肠癌患者,但其预后较Mia和Mib更差,提醒临床医生特别注意。
三、结直肠癌预后和预测评估体系更新
自2009年AJCC第七版分期手册发布以来,研究人员和医生们已经了解到,基因组学改变驱动癌症的发生与发展,同一类或者相同分期的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存在天壤之别。单纯依靠解剖学分期既不能准确评判患者的预后风险,更不能预测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掌握组织病理学和各种组学的信息,成为研究的热点并逐渐获得临床证据支持。AJCC第八版结直肠癌分期系统对获得I~Ⅱ级证据支持的8个预后和(或)预测因素进行了推荐。
2.肿瘤退缩评分: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后的病理反应是重要的预后因素,证据表明,治疗反应分级与预后有关,新辅助治疗后“完全病理学反应(pathological completeresponse,pCR)”是预后良好指标;没有或仅有微小残余肿瘤病灶患者的预后优于大量残余病灶患者:新辅助治疗无反应是预后不良的表现。病理科医生需要根据《美国病理学会关于结直肠癌病理标本检查指南》[5]评价并记录切除标本的肿瘤退缩评分情况。对于新辅助放化疗后的直肠癌标本应检查原发肿瘤、区域淋巴结、肿瘤周边卫星病灶或肿瘤沉积的肿瘤退缩情况。原发肿瘤部位无残余并不代表区域淋巴结无肿瘤残余。目前使用最多的肿瘤退缩评分方法是改良Ryan“0~3级”评分法,见表2[6]。肿瘤退缩评分作为预后因素的证据等级为Ⅱ级。
四、结直肠癌的预后风险评价模型
利用已经获得AJCC证据支持的预后因素建立预后风险评价模型是第八版结直肠癌分期的重要更新内容之一。AJCC“精准医学核心组(preclsion medicine core,PMC)”对现有结肠癌、直肠癌预后风险评估T具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遴选,最终在包括可切除和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肺转移切除术后、转移性结直肠癌、I~Ⅲ期患者辅助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等29个预后评估工具中,3项完全符合AJCC质量控制标准并被推荐,见表3。
五、未来与展望
AJCC癌症分期系统是全球肿瘤医生和卫生保健人员统一使用的描述肿瘤性疾病的共同语言,既可以帮助医生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评估治疗手段和临床试验的效果,更可以作为全球报告癌症发病率和疗效的标准。第八版癌症分期系统的更新,已经成为衔接癌症传统群体化诊治与个体化医疗道路上的桥梁,并对癌症治疗产生深远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