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星期一
本文由泌尿外科杨斌医生原创,首发于好大夫网,转载请注明来源。
医生们还通过分级(G)描述了这种类型的癌症,分级描述了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癌细胞与健康细胞相似度。
本病首先于1897年被描述。1904年Hartzell将其命名为化脓性肉芽肿,又称脓性肉芽肿、肉芽肿性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并被认为是由葡萄球菌或其他化脓性菌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内芽组织反应。
结直肠的腺瘤息肉有发展成结直肠癌的危险。如果父母中有人的结肠息肉发展成了结直肠癌,那么他/她患上这类癌症的概率有50%。
肠镜是最好的预防方法
而查德维克·博斯曼也延续着不幸……
早期常无症状,进展后表现为便血、腹痛等
造成癌症病人腹泻的原因很多,有肠道手术后的吸收不良、某些化疗药物如氟尿嚼陡等引起的腹泻。下腹部的放疗常引起放射性直肠炎,使便次增加,小腹不适,大便量少,并混有粘液和血液。此外,急性肠道感染、胰腺癌病人饮食中有油脂不能消化吸收,也可引起脂肪泻。过食生冷、油腻食物和牛乳制品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对脾胃虚弱消化吸收功能不好的人,都能引起腹泻。
MX:无法评估远处转移。
癌症分期系统是肿瘤规范化诊断和治疗体系的基石,"在与癌症进行抗争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它能够为癌症患者及医师评判预后风险和预测疗效提供参照,并借此寻求最佳治疗方案"。
恰当的饮食调节或肠道休息可使一些患者腹泻症状减轻。饮食上,要选择易消化、高蛋白、高糖、低脂肪的食品,坚持少量多餐,进食温和性食物,避免刺激性、过敏性、高渗性食品以及过冷、过热、产气性食物。对乳制品敏感性强的患者禁用奶制品。当患者出现腹泻时,应服用药物进行控制,对于经常腹泻的患者来说,应去看专业医生,及时处理,以免病情恶化。
临床表现 ·
回顾分析,在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下,本例患者先后接受了内分泌治疗,化疗以及放疗。然而,这些治疗措施都先后宣告失败了。本例“超级复杂”T4期前列腺癌的成功手术治疗再次体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坚持、理解与信任;体现了我院前列腺癌多学科诊疗团队救治复杂疑难病例的不放弃与不抛弃;体现了我院外科医生的精湛技艺、全力以赴的勇气与毅力。
与此相类似,最近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消化专科医生诊断的LGD患者,结肠癌风险要高于基层医院的LGD患者。
2015-05发病时,患者查PSA明显升高(tPSA=39.75ng/ml)。查前列腺MRI前列腺体积明显增大,大小约7.5*6.7*8.3cm(>200ml),前列腺压迫直肠乙状结肠前壁,膀胱壁广泛增厚(见图,患者前列腺MRI检查)。患者在当地医院行经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示:前列腺腺癌,5+4=9,伴大量坏死。当时行ECT骨扫描未见明确骨转移(见图,患者ECT骨扫描检查)。
2015-08患者在接受3个月的MAB内分泌治疗后,tPSA降至29.5,并开始出现反弹,tPSA上升至31.49,fPSA=4.4,血清睾酮T=0.1nmol/L。此时患者复查骨扫描,未见骨转移(见图,患者ECT骨扫描检查)。
2015-09,考虑患者内分泌治疗失败,疾病进入CRPC阶段。患者来我院就诊,经我院前列腺癌多学科诊疗团队会诊后,予以多西他赛化疗。患者化疗1周期后,出现发热以及胸闷等不适,遂停用多西他赛化疗。患者tPSA迅速上升至58.5,并进一步上升至77.2。患者大便困难、腹胀进一步加重,经我院前列腺癌多学科诊疗团队会诊后,予以姑息性放疗。
2015-10,患者接受了9次,总计18Gy的前列腺癌放疗,查tPSA下降至55.36(见图,患者接受治疗后的tPSA变化趋势),但是患者膀胱区疼痛不适明显加重,无法耐受进一步放疗,回到我院前列腺癌多学科诊疗团队会诊,转而寻求手术治疗。
2.术前诊断
3.手术方案:
4.术后观察与随访
术后2周,查tPSA=0.424,fPSA<0.01,出院后予以辅助ADT(诺雷得治疗)。
术后1月,查tPSA=0.007,fPSA,T=0.1。
术后3月,食纳正常,横结肠造瘘通畅,双侧输尿管腹壁造瘘引流通畅;复查tPSA=0.003,fPSA<0.01; T=0.1;予以更换双侧输尿管内支架管。
术后6月,食纳正常,横结肠造瘘通畅,双侧输尿管腹壁造瘘引流通畅;复查tPSA=0.003,fPSA<0.01; T=0.1;进一步行ECT骨扫描,胸腹部增强CT,盆腔增强MRI检查均未见肿瘤复发;予以更换双侧输尿管内支架管。
5.术者点评
本例患者为巨大前列腺癌,广泛侵润膀胱、乙状结肠以及直肠,导致了大小便梗阻。在予以内分泌治疗后,患者PSA下降不明显,很快出现了耐药,进入到了CRPC阶段。我们分析,本例患者可能存在对ADT治疗的原发性耐药。一些报道表明,对于ADT治疗原发性耐药的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其中位生存期不足1年。尽管阿比特龙是CRPC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但是,既往对ADT治疗不敏感或者原发性耐药的患者,其极有可能是对阿比特龙也是不敏感的。因此,在经我院前列腺癌多学科诊疗团队会诊讨论后,予以患者多西他赛化疗。但是患者在化疗后出现了发热以及胸闷等非特异性的不适。而且,患者大便困难、腹胀进一步加重,经我院前列腺癌多学科诊疗团队再次会诊后,考虑尽早解决患者大便梗阻问题更加迫切,遂予以姑息性放疗。患者在放疗9次,放疗剂量达18Gy后,我们评估见前列腺中央坏死区域增大,tPSA也从77.2下降至55.36,大便梗阻有所缓解。但是,患者因为前列腺梗阻而进行了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从发病时的MRI检查可以看出,患者应该合并有长期的排尿困难,导致了膀胱壁的广泛增厚。放疗后患者膀胱区疼痛不适明显加重,无法耐受进一步放疗,转而寻求手术治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建立具有LGD病史IBD患者的全国性研究队列。确定IBD患者LGD发展为晚期恶性肿瘤的累积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TX:不能评估原发性肿瘤。
盲肠癌临床上较为少见,而左半结肠癌突出症状为大便习性改变、粘液血便或血便、肠梗阻等临床表现;右半结肠癌主要症状可表现为腹块、腹痛、贫血;直肠癌突出的症状为便血、排便习惯改变及因肿瘤到了晚期浸润周围的脏器引起的一些并发症状。
淋巴结(N)
既往的观点与实践:
综合总结
患者PET/CT检查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80%以上的结肠癌都是由结肠炎症、息肉等因素一步一步转化来的。结肠息肉是长在结肠壁上、凸向结肠肠腔的组织,注意,这有些是恶性息肉,有些则是良性息肉。结肠息肉的大小变化需引起大家注意,一般来说,息肉体积越大,越有可能是恶性或是癌前病变。而从外观上看,部分息肉带蒂,部分无蒂,但无蒂的息肉比有蒂息肉更有可能癌变。但这个病变过程是非常缓慢的,其发生、发展时间甚至可以长达数十年,这便给了人们机会去早期发现它,早期干预,阻止其发展,在癌变前将其扼杀在摇篮中。那么,如何能发现体内隐藏的这一颗颗定时炸弹呢?肠镜筛查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