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谈癌色变,但不同的癌症危害程度也不一样,其中胰腺癌被称为“万癌之王”,一旦罹患胰腺癌就非常凶险。胰腺癌之所以会被称为万癌之王,是因为胰腺的位置比较特殊。平时生活中一些简单的体检,根本就不可能发现胰腺部位有癌变的现象,胰腺癌早期患者必须专门去医院做专门的胰腺癌筛查检查,才有可能会发现胰腺癌的蛛丝马迹,一旦到了胰腺癌晚期,预后情况是非常差的,胰腺癌晚期病人的五年生存率大约是在0.1%左右,并且胰腺癌早期症状不是非常明显,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被人们忽视。
胰腺癌恶性程度很高
·容易转移
都说癌症要早发现早治疗,治愈的希望才会高。但是,这些症状一般都出现在中晚期。早期胰腺癌患者也有可能出现这些症状,但程度都不会太显著,且容易被认为是肝或胃的问题所致。
以上内容由妙手医生·执业药师审核
上腹部是许多脏器分布的地方,有胃、肝、胰腺、脾和肾等等。最常见的是胰腺癌、胃癌和肝癌。当然还有其他部位的肿瘤,例如肺癌与食管癌,有可能会转移到上腹部的腹膜后。因为腹膜后有许多淋巴结,所以腹膜后淋巴结的转移也会有类似内脏痛的表现。那么比较典型内脏痛就是胰腺癌。大家知道胰腺癌是肿瘤之王,它引起的疼痛很剧烈,对身体的伤害也很明显,患者多数都是严重的营养不良。甚至恶液质的状态。我们将皮包骨的状态称在之为恶液质状态。这个状态是它的神经特性和肿瘤之间的关系导致的问题。腹腔神经丛在腹主动脉前,腹腔干周围。我们明显的看到时再脊柱前面,是腹膜后。这根神经实际是个丛,是一个神经丛,接受来自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这个神经丛里是围绕着腹腔动脉干环绕的状态,正好在胰腺癌的后面。
吸烟可以使致癌物质烟草特异性N-亚硝酸盐特异地流入胰腺,促使胰腺癌的发生。另外,还有基因组研究表示,我们的2号染色体上有一个易感基因位点,这个基因位点与吸烟人群患癌的概率有关,并且呈正相关。
更多问题可关注妙手医生
胰腺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来使人体的血糖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但当胰腺出现问题时,胰岛素的分泌将会受到影响,进而引起糖尿病的发生。
胰腺癌之所以难以治疗是因为它难以被发现,那么早期胰腺癌会有哪些症状表现呢?
不明原因的腹痛
彩超:通过超声波的高频振动,观察胰腺、肝脏、胆囊、脾脏等器官的形态和结构,发现肿瘤等异常情况。
另一方面,正常的胰腺可以吸收脂溶性维生素,但当胰腺出现问题时脂溶性物质不能被分解,而随大便排出体外,这会使大便的性 质发生变化,大便表面有一层油脂薄膜,大便颜色会变浅,且呈现漂浮片状。
四.常见癌痛
急性胰腺炎来的是比较快的,但是好的也是很快,但是反反复复就不好了,反反复复下来很容易就演遍成胰腺癌。
文字/图片:卫盛
①上腹不适感或者隐痛,这个讲起来其实主观因素比较大,而且描述得不太清楚。病人可能表现为上腹部位置隐隐作痛,时而有不适感、闷堵感,好好坏坏的,在夜间比较明显,范围还比较广。这时候很多人容易误认为是胃病犯了,也不去医院检查,自己随便买点胃药吃。因为症状时好时坏,有时候还误认为是吃药好的,也容易因为时好时坏以及症状不明显而疏于检查,觉得应该没啥事。
温馨提示:对于胰腺癌大家一定要重视,特别是以上的这些高危人群,在日常生活中要让自己远离这些诱发因素,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自己预防,毕竟只有提高警惕才能够防止各种癌症的出现。
当胰腺出现病变时,与胆管相连接的胰头部的癌细胞会首先扩散到胆管,使得胆汁淤积无法正常进入肠道,当胆汁越积越多,胆红素因压力作用流入血液中,就会出现黄疸。这会使得,皮肤巩膜为黄色,大小便呈浓茶色。
疼痛
做完了CT或者核磁就基本能知道是不是胰腺癌吗?
基于目前的相关研究显示,胰腺癌与这几方面有一定的关系,其一是“遗传”,其二是“饮酒”,为什么我们常讲不要喝酒不要喝酒,因为喝酒尤其是酗酒非常容易诱发胰腺炎,这是西方国家胰腺炎的首要病因;其三是“吸烟”,有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吸烟者发生胰腺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3-5倍;其它的如一线的长期慢性炎症状态、糖尿病糖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等引起胰腺损伤等都是比较热门的诱发因素。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院长、著名胰腺癌专家郝继辉教授日前在第一届国际肿瘤前沿论坛上表示,胰腺癌诊断困难、治疗效果差,是目前公认的恶性度最高的肿瘤,被称为“癌王”,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10%。然而这个“夺命癌王”发病却极为隐匿,往往“披着羊皮”出现,病人要么腹部饱胀、黄疸去看消化科,要么腰背疼痛去看骨科,要么是高血糖去看内分泌科,当真面目显现时,80%的患者已经失去了手术根治机会。要提高胰腺癌的生存率,早发现、早诊断、早开展规范化多学科治疗非常关键。他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尤其具有胰腺癌家族史或既往有胰腺炎病史的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在有胰腺癌治疗能力的医疗机构做一次筛查,根据专业医生建议进行肿瘤标志物、CT、核磁共振、超声内镜等相关检查。
据了解,过去25年中,全球胰腺癌负担增加了一倍。胰腺癌发病率持续上升,中国国家癌症中心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胰腺癌年发病率约为4.29/10万,每年新发病例近9.5万人、死亡人数达到8.5万人,较15年前大幅升高。胰腺癌位居我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7位,女性第11位,占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率的第6位。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社会老龄化加重以及西方化生活方式的普及,胰腺癌发病率预计在未来几年仍将持续升高。郝继辉说,在日常诊疗中也发现,与十几年前相比,胰腺癌病人在增加,女性患者、糖尿病患者较以往有所增多。
郝继辉说,临床上很多胰腺癌患者出现黄疸时,都以为是肝或胆出了问题而首先到肝、胆专科求治。其实除肝炎、胆囊炎、胆石症外,黄疸也是胰腺癌最常见症状之一,约50%患者会伴发黄疸,特别是胰头癌患者。当癌瘤压迫胆总管,阻塞胆汁排出就会引起黄疸。对于邻近总胆管的体积较小的胰头癌,黄疸可能是其唯一的临床表现,且有可能在疾病较早期出现。由于黄疸的出现,胰头癌比其他位置的胰腺癌更有可能被较早发现。
三是要加强并推进基础和转化研究,以期尽快出现有针对性的药物。“尽管免疫和靶向治疗在很多癌种中效果显著,但胰腺癌是一种高度纤维化的‘硬癌’,在肿瘤内部形成的重度乏氧微环境和免疫抑制微环境,激活了复杂的癌症分子调控网络,从而导致胰腺癌对目前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型疗法及药物极度耐受,治疗效果并不显著。”郝继辉说。郝继辉团队多年来深耕胰腺癌的基础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今年4月,国际权威消化病学术杂志《胃肠病学》发表了郝继辉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提出了胰腺癌的治疗新靶点BZW1,为胰腺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方向。课题组还通过对胰腺癌组织的高通量测序分析,鉴定出调控胰腺癌干性及免疫微环境的重要抑癌基因ESE3/EHF,针对上调ESE3/EHF的治疗可能成为胰腺癌治疗的突破点。研究团队对临床药物库的190余种“老药”进行筛选,发现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可有效诱导胰腺癌ESE3/EHF的表达。这一科学成果发表在今年2月的国际消化病学领域期刊Gut。今年郝继辉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牵头开展的“基于关键免疫靶点和新型递送系统的纳米工程化肿瘤治疗”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将为推进我国胰腺癌的精准治疗提供强大动力。(主持人赵津)
如此可怕的“癌王”,致其发病的危险因素,也是需要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