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药学部中药师 彭树倩
编者的话:现代医学治疗肿瘤的手段丰富,其中化疗是较为常见的方式之一。但由于化疗药物存在耐药性、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对正常机体细胞的损害性等情况,运用传统中药治疗癌症在中西医结合治法中就体现了一定优势。中药有助提高患者免疫力及抗癌能力,且安全高效、作用广泛、毒副作用小。本期我们邀请中药师来聊聊最能辅助抗癌的四大类中药。
(1)阴虚火旺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此话并不假,在制作中药鱼饵时我们可能会用到大量的中药,一些单品的中药中会带有很强的毒性或其他负面作用,所以我们要用另外一种中药来将之消除或降至最低。如果没有制药的基础思路时,我们配置鱼饵时使用的多种中药很可能会在配置过程中因选材或用量不正确导致配置出的药酒丧失药效,从而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还有些时候如果选错中药的话,两种或多种中药混合后会生成一定的毒或非预期效果。所以选药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窍门的。好了具体的思路就为大家介先介绍到这里,下面我罗列了几种常见中药的特性。
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消癥。
(1)香药酒:乳香、没药、冰片、红花,放入90%酒精中浸泡三天,取少量澄清液备用。用棉签蘸适量药水搽于痛处,每日可反复使用。具有活血止痛之效,适用于卵巢癌腹痛者。
主症:腹痛绵绵,或有少腹包块,伴消瘦乏力,神倦,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动则汗出,纳呆,口干不多饮,舌质淡红,脉沉细弱,虚大无垠。
ID:jrtt
【说明】本品有毒,严禁内服。
(4)大黄庶虫丸《金匮要略》:具有破血消肿,逐瘀通经之功效,适用于瘀血内结者。本丸药力较猛,血瘀经闭者忌用,孕妇禁用。
卵巢癌是卵巢肿瘤的一种恶性肿瘤,是指生长在卵巢上的恶性肿瘤,其中90%~95%为卵巢原发性的癌,另外5%~10%为其它部位原发的癌转移到卵巢。由于卵巢癌早期缺少症状,即使有症状也不特异,筛查的作用又有限,因此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就诊时60%~70%已为晚期,而晚期病例又疗效不佳。因此,虽然卵巢癌的发病率低于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居妇科恶性肿瘤的第三位,但死亡率却超过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之和,总的5年生存率在50%左右,高居妇科癌症首位,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最大疾患。
1、禀赋不足,脏腑虚弱
2、饮食不节,损伤脾胃
3、情志内伤,肝气不舒
4、冲任督带失调
1、气滞血瘀
2、痰湿蕴结
3、肝肾阴虚
腹胀痛者,加川楝子、延胡索、水红花子;血虚阴伤者,加三七、党参、何首乌、熟地;腹胀,腹大如鼓者,加大腹皮、川楝子、车前草。
4、气血两虚
食少纳呆者,加焦山楂、炒麦芽;阴道出血不止者,减川芎,加三七、阿胶。
5、常用中草药
6、常用中成药
7、外治法
抛开一切表象,单纯谈酒米诱鱼,主要就是以下两个方面:营养物质(来源于米)和香味(来源于酒),我们后期加入的所有东西都是放大这两点,比如中药酒配方,核心是增加芳香烃(丁香、山奈、肉桂等)来提升香味,辅助的一些其他中药要么是放大这些芳香烃类的效果(冰片、独活、乳香),要么是为了总和一些中药的苦味(干枣、甘草)。再比如现代钓鱼的各种小药,要么是增加一些营养物质(B族维生素添加剂,典型的就是牛B鲫),要么就是各种香精或者复合香精,极少也有添加水产诱食剂的。
小儿遗尿:蚕茧20个 淡豆豉60克 水煎服,一天一剂,日服3次。最快的3天就不尿了。蚕茧具有补肾缩尿的作用。这是一名老中医的祖传手抄本上的效验良方。还有一个好方子:柿蒂12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效果也不错。专为好友找来的。如果谁需要药方可以找我。
老年性皮肤瘙痒用当归、赤芍、川芎、防风各10克,生地、熟地、鸡血藤、首乌藤、刺蒺藜、地肤子各15克。水煎服日1剂。瘙痒的皮肤呈苔藓化者加全虫、乌蛇肉、炒皂刺;皮肤继发感染或湿疹样变,舌苔白腻者加龙胆草、黄芩、泽泻、苦参、白藓皮;心烦失眠,舌质红者加莲子心、炒山栀、珍珠母。(效验良方)
主症:咽喉疼痛,吞咽时加剧,甚至吞咽困难,伴有耳内胀闭,或耳鸣、听力下降,头痛,自觉烦热,胸胁胀痛,或有硬结。舌质红或紫斑,苔白或黄,脉细、涩、弦、缓。
(1)咽喉漱涤剂:荆芥、防风、薄荷、连翘各6g,硼砂(冲兑)、金银花各15g,甘草3g。上药煎水冲兑待凉,含嗽或洗涤患处。
(3)热毒化火
制法:将麝香、冰片研磨成粉,加入白酒倒入密封好的瓷瓶中经常摇匀,7天后便可外用。
以毒攻毒杀癌瘤
酒米的误区——杂
【用法与用量】适量局部外擦。
痔疮特效方:清凉油2小盒,云南白药胶囊1粒调匀涂于患处,一日二次。VK3 2片.环丙沙星 2片 每天三次.当天止痛止血神效。(效验良方)
各种皮癣神效油:紫荆皮50g潮脑(樟脑)6g用黑豆油浸泡3日后外涂。一日3次。不管多么严重的皮肤病都能有效,甚至除根。独家秘方,只为治病,不可谋利。南无阿弥陀佛。(效验良方)
钓鲫鱼药酒:
科学的服用冰片之后可以发挥出清热止痛以及开窍醒神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中恶昏迷、惊厥、热病神昏以及中风、咽喉肿痛等症状都有非常不错的疗效。中医上认为冰片性寒味苦,在《唐本草》、《海药本草》、《本经逢原》、《本草纲目》、《雷公炮制药性解》、《中医别录》、《本草备要》、《会约医镜》等典籍中都有详细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