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对抗新冠肺炎的过程中,找到对症的药物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老药新用”的基本思路之外,单克隆抗体、干细胞以及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等生物药物研发也是应急攻关的热点,并已取得进展。本报今日起刊发系列报道,解读人类如何“铸造”生物药物这一武器战胜病毒。
它是一种特殊的药物,来自人体自身,它能干预疾病发生和进程,也能激活人体的“小宇宙”对抗疾病……它就是单克隆抗体药物。
单克隆抗体是怎么制备的呢?这里还有一段光荣历史。
查体重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肝脾肋下未触及。外周血呈大细胞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正常,IgG升高,为单克隆性,高度疑似多发性骨髓瘤。应骨髓穿刺检查。
➢ 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与肿瘤细胞表面的靶抗原结合,可阻止生长因子受体与肿瘤细胞结合来抑制细 胞的生长或诱导细胞凋亡;
IberKd组:ORR为57%(4/7:1例sCR、2例VGPR、1例PR),CBR为57%,DCR为86%。
Ⅲ期临床试验
一.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产生与成熟场所
Ⅰ型(速发型)
FDA获批适应症(2015年获批,截止2019年9月适应症)
2020版指南指表明,在难治性(经常规疗法治疗不佳)或复发性 SLE 患者中,使用生物制剂,能够较为显著地增加患者完全和部分缓解率,降低患者疾病活动、激素使用量和复发率。
托珠单抗已被用于免疫治疗,适应证为“双肺广泛病变者及重型患者,且实验室检测IL-6水平升高者”。特异性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研究,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现在已经有一些成果了。前几天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和 Harbour Antibodies公司的研究人员发表论文表示中和抗体47D11可以改变感染宿主的感染进程,可以支持病毒清除或保护暴露于病毒的未感染宿主。
抗体的这一特性迅速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用抗体的这一特性,来治疗几乎所有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需要得到一种只针对对应的疾病,并且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的特异性抗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单克隆抗体。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和抗体成为潜在的有效治疗新冠肺炎的手段,它通过与新冠病毒结合,抑制病毒的活性,来保护细胞免受侵害。
研究报告作者之一、乌得勒支大学感染与免疫项目的贝伦德-扬·博施副教授说:“这种中和抗体具有改变受感染宿主体内感染过程的潜力,为清除病毒提供支持或保护接触过病毒的未受感染个体。”
MBL激活途径
➢ 特异性强。针对特定的单一抗原表位,它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可以直接与靶点结合,通过阻断、直接 杀伤或激活免疫反应来充分发挥保护作用,不会错误识别而攻击正常细胞,这是其他药物尤其是肿瘤 化疗治疗药物很难实现,单抗药物被称作“消灭肿瘤的精确导弹”;
病例4
我国基本医疗报销的报销范围在向临床价值高的单抗等创新药物倾斜。人社部 2017 年 7 月发布《人力 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将 36 种药品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乙类范围的通知》, 将 36 种谈判药品纳入国家 2017 年医保目录,其中包含曲妥珠单抗等 5 个单抗药物。2018 年 10 月,国家 医保局印发《关于将 17 种抗癌药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乙类范围的通知》, 将西妥昔单抗纳入国家医保目录。2019 年 11 月,国家医保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将 2019 年 谈判药品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乙类范围的通知》,将 97 种临床价值较 高的谈判药品纳入国家 2019 年医保目录,其中涉及英夫利昔单抗等 9 种单抗药品。政策支持下,单抗药物 已从 2009 年医保的零纳入升至 2019 年医保的 13 个,比 2017 年的 7 个翻了近一倍。单抗药物纳入医保后, 一般 60%-70%的费用由医保报销,且药品价格出现大幅下降,患者整体支付压力大幅下降,进而实现快速 放量。医保对单抗药物覆盖持续扩容,将加速单抗药物市场空间的释放。
►短效和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和吸入皮质类固醇可用于长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
实现“公斤级”产能还得过几道关
检测传染病的策略通常有两种,检测病原体本身,或检测人体为了抵抗病原体而产生的抗体。
B细胞
FDA批准艾伏尼布(ivosidenib)联合阿扎胞苷用于新诊断的具有易感IDH1突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
接下来我们看看实验需求:获得针对35-55位氨基酸的抗体,这个小片段仅包括了21个氨基酸,依据抗原决定簇的大小,该片段内应该仅含有1-2个抗原决定簇,那么由此可以发现客户对于抗体特异性的要求是十分高的,鉴于此,我们建议客户制备单克隆抗体,这样在有限稀释单克隆筛选的过程中就可以直接筛选得到分泌针对目的片段抗体的单克隆株,从而保证特异性。
临床研究
Fludarabine +/- rituximab(氟达拉滨+/-利妥昔单抗);
“T细胞使通过识别PD-L1来辨别是不是‘自己人’,但是有的肿瘤细胞进化后也能表达PD-L1,在检查的时候就能‘蒙混过关’。如此一来,肿瘤就逃过了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李小羿介绍,PD-L1抑制剂正是用能结合PD-L1的抗体,让T细胞“识破”癌细胞的“伪装”,放开手脚对癌细胞“大开杀戒”。
以PD-L1、 PD-1 等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疗法代表了全球肿瘤治疗的方向。目前,默克公司、医学免疫公司和基因泰克公司都研发了相关抗体。李小羿表示,目前在南沙研发的重组全人抗PD-L1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已经通过批准完成临床前研究,预计将于2021年上市。
新药不断研发的背后是李氏大药厂持续多年的高研发投入。李氏大药厂2018年上半年财报显示,集团已经连续五个季度保持两位数收入增长,于上半年录得收益超过5.6亿元;在研发费用上的投入也达历史最高水平,半年内超过630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增长72.6%,占半年收益的11.2%。
自19世纪80年代人类发现抗体,到各类抗体药物风行全球,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随着单克隆抗体、人源化抗体、双特异性抗体等不断问世,抗体家族也越来越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