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一提发烧,大家都会心头一紧。只要一有发热症状,就开始担惊受怕,是不是“中招”新冠病毒了?
其实,发烧只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并不意味着一定染上了新冠病毒。
这多出现在癌症的中晚期阶段,由于部分癌组织坏死糜烂,再次被身体吸收诱发感染、癌细胞造成了器官梗阻诱发感染都可能会造成感染性发热。
[1]癌症病人发热有什么好办法? 健康界,2021-11-12
[2]刘瑞春, 赵洪梅, 段秋雯,等. 浅析"阴火"理论与癌性发热[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 7(1):2.
面对癌性发热,中医也有相应的应对记载:
发烧能帮助抗癌。现在我们回到癌症患者本身,对于发烧这个不良反应是不是不再那么痛恨了?发烧代表着我们的身体正在拼尽全力与癌细胞做斗争,只是被狡猾的癌细胞耍的团团转。
肿瘤或癌症导致的发烧在不同时段的温度不同,从一些患者的情况看,早上到中午的时候体温接近正常值,下午和晚上时候的体温上升,达到医学上的发烧标准。在持续时间上,癌性发热的病程更长,动辄迁延数月,与感染性发热差异显著。
一般认为,人体正常的体温在37℃左右,体温在37.4-38℃称为低烧,体温在39℃以上称为高烧。正常情况下,人体是有体温调节系统的,骨骼肌和肝脏是主要的产热器官,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大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不断指挥产热器官和散热器官共同合作,将体温维持在正常的范围之内。
当病毒和细菌侵入的时候,人体的免疫系统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免疫细胞会沿着血管爬行到感染的部位,清除病原体。为了加快清除病原体的速度,先到达的免疫细胞就会释放大量的活性物质,也就是炎症因子。其中,白介素6、白介素1等炎症因子会提醒大脑升高体温对抗病原体入侵,最终导致发烧。
首先,发烧不退,机体会丧失大量的水分,造成脱水,使得生理功能紊乱,引起头晕、发冷、烦躁、抽搐、幻觉等症状。持续的发烧不退,还会严重损伤脑神经,引起脑水肿。当体温超过42℃,大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就会丧失功能,使人死于体温过高。
[1]《
[2]《热水“烫死”癌细胞?是真的!》.南方日报.2015-10-20
2020年8月19日二诊:
5 、化疗期间如需入院,尽量减少在外停留时间。
1 、抗肿瘤治疗后患者可根据既往出现的不良反应,配足辅助用药,如止吐、止痛、退热、升白或升血小板的药物,减少来院次数;
感染性发烧一般表现为体温升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伴随症状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如呼吸道感染常伴咳嗽、咳痰;消化道感染常伴腹痛、腹泻等。一旦发现癌症患者出现感染症状,不能盲目使用退烧药物,以免掩盖病情;应该尽快到医院留取血液或痰液标本进行培养,进行相应抗感染治疗。针对感染症状,患者必须尽快控制感染,避免感染扩散及加重。
总而言之,治疗癌症,应相信科学,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要轻信民间偏方、秘方,以免害了自己。
简单来说,癌症患者频发发热,不妨尝试养脾养阳的方法。
即便是身体只出现了一次异常出血的症状那么也很有可能是因为身体内某种器官出现病变导致的,一定要引起重视。而肠癌早期患者很容易出现便血的现象,对于女性患者而言,排除生理期的原因之后,一旦出现小便出血很可能是因为肾癌跟膀胱癌导致的。
·感染发热
要随时测量和记录患者体温的变化。降温的措施中,患者家属在家中要备一支体温计。物理降温是有效且最为安全的首选措施。物理降温是指用冰袋冷敷或者用稀释的酒精擦拭大血管处,如头部、太阳穴、颈部、腋窝、腹股沟,而不要在枕后、耳后、前胸、腹部擦拭。另外,足底等处可冷敷冰袋。
2020年8月14日初诊:
其中也包括了免疫细胞,免疫系统能源不足而无法充分运转,对病毒,细菌的抵抗能力下降,也会导致癌症患者频繁发低烧的情况出现。
感染烧是癌症患者们最不愿意见到的发烧类型。由于癌症患者免疫力低下,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容易有感染的情况发生。
真的如此吗?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给癌症患者带来危机的发烧,有时反而能给患者们带来免疫治疗中的机遇!
服用专门的退烧药物
贾槟珲还发微博称:“有专家说,用超过42℃的高温可以将癌细胞杀死。关于这个方法的可行性,我搜查了一些资料,觉得可以试一试。因为没有钱去医院,所以我打算在家里自己做实验……”
图源网络
1、药物烧
2、“癌烧”
第二种癌症患者最常见的发烧症状被称作“癌烧”,也是我们最为束手无策的一种发烧类型。这是因为肿瘤坏死释放一些抗原物质而引起发烧,这种发烧多数在下午时较为明显,患者体温在38℃左右,部分达到39℃,可出现持续高烧不退,使用退烧药物体温可暂时恢复正常,但药效过后仍会反复发烧。一旦出现此类发烧,意味着病情进入了持续发展阶段,只有控制肿瘤后才能退烧。(注意,这里非常重要,是后文的重点)
3、感染烧
所以,当癌烧始终出现反复,也是一个提醒我们的信号:或许使用PD-1抑制剂,能帮助患者更好的抗癌。当然,发烧也不是越多越好,感染对癌症患者来说非常致命,一旦出现发烧的情况,患者们要第一时间进行排查,排除感染性发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