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侵犯神经会不会转移(神经系统结构图)

2023-07-21 15:01:56
肿瘤知识网 > 肿瘤治疗方法 > 癌症侵犯神经会不会转移(神经系统结构图)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可以长在除头发和指甲之外身体任何部位的恶性肿瘤,近些年呈现较快的发病趋势。 5月11日上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举行了上海首例PRRT临床试验启动仪式,这将为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再添一把“利器”。

PRRT疗法是指肽受体放射性核素疗法,其原理是利用生长抑素类似物与生长抑素受体特异性结合,将“核导弹”——镥177-DOTATATE引入体内并特异性地对肿瘤细胞实行精准打击,在肿瘤细胞内发挥生物治疗和肿瘤内照射的双重作用,进而达到杀灭肿瘤的效果。

全新研究对象是30名乳腺癌患者,21名处于癌症的前期症状,9人的癌症细胞已经转移,进入了末期癌症。实验的经过是这样的,研究人员在一天早晚两个时间段采集患者的血液,通过对这些血液进行化验和分析,惊人的发现,在晚间抽取的血液样本中,癌细胞的含量会更多,高达78%。这也就印证了,晚上睡眠时,人体的癌细胞是没有休息的,甚至正在偷偷地“繁殖”。

为进一步明确原发灶及全身转移情况,行PETCT检查示:小脑术后改变,脑内未见明显异常FDG代谢增高灶;右侧背部皮下见一密度不均的软组织密度肿物,FDG代谢不均匀增高;右侧腋窝见成群分布的多个大小不等淋巴结,FDG代谢增高。结合病史,考虑原发部位为右侧背部,并右侧腋窝淋巴结受累。

(5)大脑前动脉中央支-纹体内侧动脉(Heubner返动脉)闭塞∶临床比较少见,可由于直回后端部分突出或前穿质有严重水肿等因素而发生闭塞。闭塞后由于内囊膝部和后肢前部缺血或软化发生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轻瘫(图9-54);由于内囊前肢缺血或软化,可引起额叶性共济失调;如果发生在优势半球,可出现智力障碍。

想要使用 7T 及更强的核磁共振扫描仪诊断和研究大脑疾病,还面临着一些棘手的问题,包括活人无法忍受长时间的核磁共振扫描,以及活人大脑的不自觉活动。比如一个人动动脚趾头,大脑也会跟着动,甚至那些来自呼吸和血液的运动,也会造成大脑图像模糊。

第Ⅲ、Ⅳ、Ⅵ对脑神经损伤

脑岛

结缔组织(connective tissue)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包括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具有重要功能意义。细胞散居于细胞间质内,分布无极性。广义的结缔组织,包括液状的血液、淋巴,松软的固有结缔组织和较坚固的软骨与骨;一般所说的结缔组织仅指固有结缔组织而言。结缔组织在体内广泛分布,具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等多种功能。

(4)旁中央动脉闭塞∶表现为对侧下肢中枢性瘫痪、感觉障碍及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图9-53)。

(4)由于脉络膜前动脉有良好的侧支循环,故有时结扎脉络膜前动脉,可使一些帕金森综合征的患者症状有所改善。

神经免疫肿瘤学研究表明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图1D)。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神经元和免疫细胞通过信号分子进行交流,调节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对抗肿瘤免疫以及免疫治疗有着重要影响。

据TechXplore11月21日消息,韩国汉阳大学和仁荷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多个游泳机器人驱动产生的涡流来运输货物。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漂浮的微塑料和半淹没的毫米级货物都可以通过游泳机器人产生的涡流诱导收集和运输到目标区域。研究人员称,这种由多个游泳机器人进行的货物运输形式完成了单个机器人难以完成的任务,显示出集体行为的重要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例如,外周神经中的传入神经纤维把感觉信息传入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把中枢发出的指令信息传给效应器,都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送的,而神经冲动就是一种称为动作电位的生物电变化,是神经兴奋的标志。

胎儿中,脊椎的水平原本是对应脊髓节的。

〓〓脑神经属于周围神经系统,它将脑和周围器官(主要是头颈部器官)联系起来,共12对。根据其附着于脑的吻尾顺序用罗马数字表示(Ⅰ~Ⅻ),每一对脑神经都有各自的名称(见图10.1和表10.1)。

图10.1 脑腹面观,显示脑神经与脑相连的部位。除滑车神经于脑干背侧面出脑未显示外,其余脑神经的附着点均予以显示。

〓〓前2对脑神经连于前脑,其他的脑神经均连于脑干。嗅觉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前脑边缘系统联系密切,包括嗅神经等相关内容将在第16章中进行介绍。视觉系统及视神经将在第15章进行介绍。第Ⅲ~Ⅻ对脑神经与脑干内脑神经核团相关联,这些脑神经核团可以接受脑神经感觉性质的纤维传入,也是脑神经运动神经元胞体所在处,即其运动性核团发出轴突离开脑干,参与形成脑神经。脑神经核团的位置见示意图(图10.2)。

图10.2 脑干背侧面观。显示感觉性脑神经核(左侧)和运动性脑神经核(右侧)的位置。右侧示意图中,胚胎发生来源相同的核团用同一种颜色表示(见图1.11)。

〓〓此柱临近正中线,由4个核组成,分别为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动眼神经核位于中脑上丘平面、中脑水管周围灰质腹侧(图9.13)。该核发出纤维参与组成动眼神经,支配上睑提肌和除上斜肌及外直肌以外的眼球外肌。滑车神经核位于中脑下丘平面、中脑水管周围灰质腹侧(图9.12)。该核发出纤维组成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展神经核位于尾侧脑桥第4脑室底(图9.8),该核发出纤维构成展神经,支配外直肌。舌下神经核位于延髓(图9.7),发出的纤维组成舌下神经,支配舌内肌和舌外肌。

〓〓副交感性质细胞功能柱由副交感节前神经元构成,它们发出轴突参与组成Ⅲ、Ⅶ、Ⅸ和Ⅹ对脑神经。最吻侧细胞群形成E-W核,该核位于腹侧中脑水管周围灰质,与动眼神经核相邻(图9.13)。E-W核发出轴突经动眼神经至位于眶内的睫状神经节换神经元后,由该神经节发出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脑干内最大的副交感核团位于延髓,组成迷走神经背运动核(图9.7),其吻侧端位于第4脑室底、舌下神经核外侧。该核发出纤维广泛分布于胸、腹腔器官。

〓〓一般躯体运动纤维起于中脑上丘平面导水管周围灰质腹侧的动眼神经核(图10.3),副交感性质纤维起于动眼神经副核(称E-W核)(图10.3和图9.13)。两种纤维合并成动眼神经后,向腹侧经中脑被盖,穿经红核,在大脑脚内侧的脚间窝出脑(图10.4)。动眼神经走行于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之间(图7.2),然后,向前走行于海绵窦的外侧壁(图7.11),经眶上裂入眶,支配除上斜肌和外直肌以外的眼球外肌。因此,动眼神经可以支配眼球向上、向下或向内转动(图10.5)。动眼神经还发出分支支配上睑提肌。副交感节前神经元E-W核发出纤维,随动眼神经入眶,在眼球后的睫状神经节换神经元,睫状神经节的神经元发出睫状短神经,分布到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图10.3 中脑水平切面(经上丘)。显示动眼神经的起始及其在脑干内的走行。

图10.4 脑腹侧面观,显示第Ⅰ、Ⅱ、Ⅲ对脑神经出脑部位。

图10.5 支配眼球的眼外肌。

〓〓进入眼球的光线量由瞳孔大小调节。光照一侧视网膜,引起虹膜上的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从而减少进入眼底的光线量,这种反应称为瞳孔直接对光反射(图10.6)。光照一侧瞳孔(如临床检查时),引起双侧瞳孔缩小的反应,未照射侧眼的反应称为瞳孔间接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的输入纤维由视束分出,该部分纤维直接到达上丘吻侧的顶盖前区,后者发出纤维到达双侧的动眼神经副核,由动眼神经副核发出纤维参与组成动眼神经。视束的大部分纤维止于外侧膝状体,该部分内容参考第15章。

图10.6 经中脑吻侧水平切面示意图。该图显示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滑车神经是最细的脑神经,属于一般躯体运动性质。中脑下丘平面、导水管周围灰质腹侧部的发出纤维(图10.7)走向背侧,绕过中脑水管周围灰质,在中线交叉后,自下丘尾侧的脑干背侧出脑(图10.8),绕过大脑脚至脑的腹侧(图10.9)。滑车神经和动眼神经相似,也走行于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之间,然后向前穿经海绵窦外侧壁,经眶上裂入眶(图7.11)。

图10.7 中脑水平切面(经下丘)。显示滑车神经核的位置及滑车神经在脑干内的走行。

图10.8 脑干背侧面观(切除小脑),显示滑车神经的出脑部位。

图10.9 脑腹侧面观,显示第Ⅲ、Ⅳ、Ⅴ对脑神经。

〓〓展神经属一般躯体运动神经,起于脑桥尾侧端第4脑室底深面的展神经核(图10.10),纤维向腹侧自脑桥和延髓锥体之间出脑(图10.11),向前穿入海绵窦,经眶上裂入眶,支配外直肌(外展眼球)。

图10.10 经脑桥尾侧端水平切面。显示展神经核及展神经在脑干内的走行。

图10.11 脑腹侧面观,显示第Ⅵ~Ⅸ对脑神经出脑部位。

图10.12 右动眼神经麻痹。(A)右眼,上睑下垂;(B)上提眼睑后,可见眼球外斜,瞳孔扩大。

〓〓三叉神经含有感觉和运动两种纤维成分,主要管理头部的感觉,并支配咀嚼肌的运动。三叉神经以两个根(粗大的感觉根和细小的运动根)连于脑干的脑桥腹外侧,该处向外延伸为小脑中脚(图10.1和图10.9,以及图10.11)。

〓〓三叉神经感觉纤维为一般躯体感觉性质,其外周突以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3个分支分布于头面部器官(图10.15)。

图10.15 三叉神经感觉纤维在面浅层的分布(三个区域)。

〓〓三叉神经管理头面部、角膜、鼻腔、口腔黏膜、牙齿、牙龈及鼻旁窦的触觉、压觉、痛觉和温度觉。三叉神经还分布到颅腔内的硬脑膜和颅内动脉。除此以外,三叉神经还传导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的本体感觉。除了本体感觉以外,三叉神经感觉神经元的胞体都位于三叉神经节(也称半月节),该节位于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的会聚处,其中枢突终止于三叉神经感觉核(图10.16)。

图10.16 脑干内三叉神经感觉核的位置及其主要的纤维联系。

〓〓脑桥平面展神经核损伤或动脉瘤、肿瘤等压迫展神经外周部均可引起展神经麻痹(图10.13),其主要症状是眼球不能向外转动。

〓〓水平凝视时,眼球外展活动正常,眼球会聚时,内收不受影响,这种疾病为核间性眼肌麻痹(图10.14)。

图10.13 左展神经麻痹。当双眼同时看向右侧(箭头所指方向)时,左侧眼球不能外展。

图10.14 核间性眼肌麻痹。

〓〓根据传入感觉的不同,三叉神经的传入纤维终止于不同的感觉核。传递触觉、压觉的纤维终止于感觉主核;传递痛觉和温度觉的纤维终止于脊束核,在该核表面可见三叉神经脊束(图9.5和图9.6)。在颈髓上段,三叉神经脊束与脊髓Lissauer束相延续,该束是功能类似的脊神经传入纤维终止于脊髓背角之前走行于脊髓内后角与后根之间形成的结构。分布到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等部位的本体感觉纤维,其胞体并不在三叉神经节,而在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中脑核是仅有的一处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初级传入神经元胞体聚焦区。三叉神经感觉核发出第二级纤维交叉到对侧后,形成三叉丘脑束(三叉丘系),终止于对侧背丘脑腹后内侧核,由该核发出纤维投射到顶叶的头面部躯体感觉区。除了上述意识性感觉通路以外,三叉神经核还发出纤维至小脑,并和脑干内的运动神经元建立反射联系。在刺激三叉神经分布的皮区时,可通过面神经核中继,介导表情肌收缩和闭合睑裂(角膜反射)(图10.17)。喷嚏反射和咳嗽反射的传入神经分别是三叉神经(分布到鼻黏膜)和迷走神经(分布到喉和气管黏膜),该部分纤维终止于脑干三叉神经感觉核,三叉神经感觉核通过呼吸中枢间接与支配双侧膈肌、肋间肌和腹壁肌的运动性神经元发生纤维联系,三叉神经感觉核直接与分布到咽喉肌的疑核相联系(图10.18)。以上结构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快速的喷嚏或咳嗽等排出气体的动作。

图10.17 角膜反射。

图10.18 喷嚏和咳嗽反射(仅显示喷嚏反射的感觉传入纤维)。

〓〓在下颌反射中,向下叩击下颌骨,刺激颞肌和咬肌上的本体感受器,经三叉神经传入,与三叉神经运动核α运动神经元的单突触联系,其发出纤维支配颞肌和咬肌,完成下颌反射(图10.19)。

图10.19 下颌反射。

〓〓三叉神经运动根发自位于脑桥被盖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内侧的三叉神经运动核(图10.2),纤维形成三叉神经运动根离开脑干,随下颌神经支配骨骼肌运动。其支配的骨骼中最重要的是咀嚼肌(包括管理闭口运动的咬肌、颞肌以及张口运动的翼内肌和翼外肌)。此外,还支配鼓膜张肌、腭帆张肌、下颌舌骨肌及二腹肌前腹。

〓〓面神经含有感觉、运动和副交感3种纤维成分(图10.20),其从尾段脑桥腹外侧区的延髓脑桥沟附近发出(图10.11),该区称为小脑脑桥三角。面神经有2个根,含感觉和副交感性质纤维的外侧根(有时称为中间神经)及含运动性纤维的内侧根。

图10.20 面神经的纤维成分及其分支分布(红色:运动性;蓝色:感觉性;紫色/橙色:副交感性)。

〓〓面神经感觉纤维分布到舌前2/3味觉感受器、口腔底和软腭等处,也分布到外耳的皮肤,感觉神经元胞体位于颞骨岩部面神经管内的膝神经节,传导味觉信息神经元的中枢突终止于延髓孤束核的头端,后者发出纤维投射到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腹后内侧核发出纤维投射到顶叶躯体感觉区。传递外耳皮肤感觉的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感觉核。面神经运动纤维起自于尾段脑桥被盖的面神经核(图10.21),其发出的轴突先行向背内侧,在第4脑室底绕过展神经核后行向腹外侧。该部分纤维分布到面肌、颈阔肌、茎突舌骨肌、二腹肌后腹和镫骨肌。

图10.21 经脑桥水平切面。显示面神经核及面神经在脑干内的走行。

〓〓前庭蜗神经传递内耳感觉信息,为感觉性脑神经,含有两种感觉成分:传递头部位置觉和运动觉信息的前庭神经,传递内耳听觉冲动的蜗神经。以上两种神经的周围突分别分布在内耳前庭感受器和听觉感受器的毛细胞,中枢突组成前庭神经和蜗神经,两者经内耳道(其内还含有面神经)入颅腔,在延髓脑桥沟外侧部入脑干(图10.11),该部位也称小脑脑桥三角。

〓〓蜗神经树突与内耳耳蜗管内Corti器的毛细胞形成接触。蜗神经的神经元胞体位于耳蜗蜗神经节。蜗神经在延髓的吻端进入脑干后分为两部分,分别终止于小脑上脚旁边的背侧和腹侧耳蜗核。从耳蜗核向上到丘脑和大脑皮质的神经通路(图10.22)比一般感觉传递更加复杂。

图10.22 前庭蜗神经内听觉成分的主要上行联系。

〓〓听觉神经纤维在延髓和丘脑间内的许多区域可以形成突触。耳蜗核内的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上行进入脑桥,其中一部分在脑桥被盖处交叉到对侧斜方体。部分纤维终止于上橄榄核。同时,上橄榄核又可发出橄榄耳蜗神经,离开脑干后加入前庭蜗神经,最后终止于Corti器,具有抑制性的功能,可以调节听觉信息向耳蜗神经的传递。从上橄榄核发出的上行纤维组成外侧丘系,经过脑桥被盖区后终止于中脑的下丘。外侧丘系内的许多纤维也可终止于脑桥内的一个小的核团,叫做外侧丘系核。上橄榄核和外侧丘系核与三叉神经和面神经运动核内的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使鼓膜张肌和镫骨肌收缩,完成在强大的声音刺激时的保护性反射。下丘发出纤维可以投射到丘脑的内侧膝状体核。上行的听觉通路的最后段是,内侧膝状体核发出纤维经过内囊到达颞叶的初级听觉皮质。该皮质位于Heschl回处(图13.17),也就是颞上回背侧,因此绝大部分藏于外侧裂内。上行听觉传导通路中存在蜗神经的“张力皮质定位”,这与躯体一般感觉传导路中的“躯体皮质定位”相类似。在脑干中,有的上行纤维交叉至对侧,有的并不交叉。蜗神经核以上的核团均同时接受两侧的听觉信息,因此,一侧的上行听觉通路损伤后,并不会导致单耳的听觉丧失,但是可以引起听觉敏感度的下降,以及不能判定声音来源的方向。颞叶中初级听觉皮质周围的区域称为听觉相关皮质或者是Wernicke区。在此区域内听觉信息被翻译并赋予情景意义,这里同时也是脑内语言处理的重要区域(第13章)。

〓〓舌咽神经除了包含副交感的节前纤维和一小部分运动纤维外,主要为感觉纤维。舌咽神经自吻侧延髓的橄榄外侧出脑干(图10.11和图10.23)。

图10.23 脑干的腹侧面观显示第Ⅷ-Ⅻ对脑神经在脑表面的分布。

〓〓■咽部、舌后1/3、咽鼓管和中耳的一般感觉。

〓〓传递一般感觉的神经纤维终止于脑干内的三叉神经感觉核,传递内脏和味觉信息的神经纤维终止于延髓内的孤束核。传递咽部和舌后部触觉及味觉信息的神经纤维,通过与疑核和舌下神经核发生突触联系,完成吞咽反射和咽反射(图10.24)。

图10.24 咽反射和吞咽反射。

〓〓迷走神经的根丝从延髓外侧发出,其吻侧是舌下神经(图10.23)。迷走神经包含感觉纤维、运动纤维和副交感纤维。迷走神经的感觉纤维传递如下信息:

〓〓运动纤维从延髓的疑核发出(图10.25),主要支配软腭、咽、喉和食道上部的肌肉。因此,疑核在控制说话和吞咽动作时发挥着重要作用。疑核最尾侧发出传出纤维经副神经的颅根离开脑干,然后,在颈静脉孔处重新加入迷走神经(图10.25)。

图10.25 尾侧延髓和吻侧脊髓。显示迷走神经和副神经运动纤维的发出和行程。

〓〓迷走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发自延髓内第4脑室底深面的迷走神经运动背核(图9.7),纤维广泛分布于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胃肠系统内。

〓〓副神经是单纯运动神经,包括2个部分,颅根和脊髓根。颅根发自延髓外侧形成纵形排列的神经根丛,位于迷走神经根丝的尾侧(图10.23和图10.25)。颅根起自于延髓疑核的尾侧部。在颈静脉孔处,副神经颅根加入迷走神经,随迷走神经走行,支配软腭肌、咽肌和喉肌。

〓〓副神经的脊髓根发自C1-C5灰质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图10.25)。轴突离开脊髓后并没有进入脊神经的前根,而是通过背根和前根之间的脊髓侧部形成根丝离开脊髓。脊髓根由前根和后根之间出脊髓后上行,经枕骨大孔进入颅腔。在延髓处,脊神经根与颅根合并成副神经干,自颈静脉孔出颅腔后又分为两支。从疑核发出的副神经颅根纤维加入迷走神经,随迷走神经支配相应肌肉。脊髓根的纤维穿过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支配此二肌,控制头部和肩的运动。

〓〓舌下神经是单纯的运动神经,支配舌内肌和舌外肌,此既控制舌的运动,也可改变舌的形状。舌下神经发自于第4脑室底深面近中线处的舌下神经核(图10.26)。轴突沿延髓的腹外侧走行,从延髓腹外侧部锥体和橄榄之间以根丝发出(图10.23)。舌下神经核接受孤束核和三叉神经感觉核来的传入纤维。这与控制咀嚼、吮吸和吞咽的反射运动密切相关。舌下神经核接受来自对侧运动皮质的皮质延髓束的纤维传入,与舌的自主运动有关,如说话时舌的运动。

图10.26 延髓的冠状切面。显示舌下神经的起源和行程。

图10.27 脑神经损伤后的神经症状。

作者:piikee | 分类:肿瘤治疗方法 | 浏览:99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