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的徐女士是一名公司职员,平时身体状况良好,就是习惯闹点肚子,特别是在吃了大荤大油的食物后最容易出现,所以她一直注意饮食。
1年前徐女士在一次公司体检中发现大便潜血阳性,结合她平时有习惯性的腹泻,所以医生建议她完善肠镜检查,结果发现她的结肠上有多个散在的小息肉,于是建议她住院进行介入手术治疗,但是徐女士由于工作需要所以并没有进行治疗。1个月前,徐女士发现自己出现左下腹的隐痛不适,而且大便次数逐渐增多,她刚开始以为是闹肚子,并没有在意,结果在一次如厕后发现马桶里有大量鲜血,徐女士有点慌了,连忙来到医院进行检查。
这些人该做肠镜
临床上结肠癌的分类很多,根据病理学检查结果,常见的类型包括腺癌(如管状腺癌、管状绒毛状腺癌、印戒细胞癌等)、腺鳞癌和未分化癌3大类。其中腺癌最为常见,大约占结肠癌的90%以上,腺癌又可以根据分化程度分为高、中、低3类,其中高分化的腺癌恶性程度较低,预后较好,而中、低分化类型的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不佳。腺鳞癌和未分化癌均属于低分化癌,容易进入血管和淋巴管,因此更容易导致癌细胞转运,预后往往不佳。
打个比方,比如长期腹泻,一直治疗效果不好,消化科医生会和你说,查个肠镜吧,看看肠子里有没有长什么东西?这样就到了内镜医生那。内镜医生拿个带着长长尾巴的镜子从肛门插到小肠末端,从镜子里看看肠子里有没有什么异常。如果有异常,比如长了个息肉或结节或溃疡、糜烂,总之哪里不怎么正常,他们就会用一个钳子从那个地方夹下来一小块肉,然后将这一小块肉泡在福尔马林里固定,送到医院病理科,由病理科的专业人员将这块小肉肉制作成4um厚的小切片,染上颜色,最后由病理医生拿到显微镜下面仔细观察看这块肉到底有没有异常。最后的最好写出一份病理报告给这块肉定个性、命个名。
外科医生建议以下人群应立即检查:
上厕所的哪些表现,可能存在癌症隐患的可能性?
对于年龄在40岁及40岁以上,且符合有结直肠癌家族史、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有癌症史或肠息肉史等任一项的高危人群来说,建议做一次肠镜检查,如果发现阳性,马上对症治疗。如果发现阴性,要定期随访,每年进行一次次大便潜血试验。
肚子越来越大不一定是癌症的信号,但是如果这种情况伴随着其他症状出现,就可能需要进行检查以确定是否患有癌症或其他健康问题。以下是一些可能表明存在潜在健康问题的症状:
外婆的经历让一家人联想到了小晨当时被查出的结节,赶紧在医院找了医生咨询,在CT复查下,发现小晨肺部的结节恶性的可能性很高,建议立即进行手术。术后的病理结果证实了医生的猜想,小晨被确诊为右下肺腺癌,好在发现的时间及时,术后小晨很快就康复出院了。
有结直肠息肉或结肠癌家族史;
大便太粘,连冲两次都冲不干净,总会留一点在便器上,这说明饮食结构需要做出调整,少吃肉类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建议增加纤维素的摄取量。如若不是饮食方面的原因,大便粘则与肠道黏膜功能、消化液分泌功能等也有关系。
癌细胞较小,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排列不规则,易侵入小血管和淋巴管,预后差。
什么是结肠腺癌?
炎症性肠病、家族性息肉病。
排尿出血并伴随疼痛——或因前列腺癌、肾癌
针对大肠癌的筛查:直肠指检和肠镜,应该是最直接,也是最能有效检测出肠道健康状况的方法。建议有需求的朋友每隔2到3年做一次,能够极大地降低肠癌的罹患风险。还有例如血液检测,CT检查等方法,根据不同的病情条件,可以进行适当选择。
肿瘤会引发溃疡、感染,导致患者出现腹痛以及腹部不适等症状,主要症状表现为腹部绞痛,呈持续性或阵发性进行。
针对结肠癌的癌前病变,如结肠息肉、结肠增生等可以选择在肠镜下进行热活检钳咬除术,将病变部位完全切除,从而有效防治其进一步浸润肠道;但如果癌前病变的直径大于2cm或者已经对肠道黏膜发生浸润时,建议使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或者小面积黏膜切除术,可以有效清除浸润的癌变组织。
然而,如果能够做到定期体检,及时筛查,肠癌是可以通过便常规、肛门指检、肠镜等检查手段及时发现的。
病例二 :腹部不适
腹部肿块或肿胀:肿块或肿胀是很多癌症的症状,肿块可能会在腹部、膀胱或肾脏中出现。如果肚子部分出现隆起,腹部变大,这可能是癌症引起的,需要进行检查。
乙状结肠癌的发生,是机体的内因与环境的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能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体内有没有癌症,不妨上个厕所看看
为什么上厕所能够判断癌症风险?上厕所的2个目的,排便和排尿,其实都是人体代谢行为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