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药大家族里,有很多奇妙的“药对”,它们组合在一起,可以起到“1+1>2”的临床疗效。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治疗癌症常用的一些“药对”。
“药对”,也称对药,是方中出现频率较高,且固定成对搭配出现的中药,其主要作用是协同作用、制衡药性及减毒增效等。古人曾以单味药为方,随着方剂理论的完善,进一步发展为经方、时方等,强调方中药物之间的有效配伍,而药对是单方、复方之间的桥梁,是复方的基础。
常用于胃癌、大肠癌、乳腺癌、肺癌等肿瘤。
还有天冬-麦冬,益胃养阴天冬味甘、苦,性寒,归肺、肾、胃经,《药性论》曰:“治湿疥,止消渴,去热中风。宜久服”。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胃、肺、心经,《神农本草经》曰:“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天冬益胃生津,兼能清胃热,对胃癌热证伤津之食欲不振之效佳。二药共用相似,相须为用,临证治疗胃癌重视补养胃阴,固守根本,方可攻邪散结。
全方配伍,具有清热解毒、和营消肿、活血化瘀之功效。
【功效】滋阴润燥,清肺降火,抗肿瘤,用于乳腺癌、淋巴肉瘤、白血病、肺癌、鼻咽癌等。此外,本品是中医治疗乳房小叶增生、肺燥咳嗽、肺结核、百日咳、消渴等的良药。
【现代研究】三尖杉主要含三尖杉碱、三尖杉酯碱、高三尖杉酯碱,异三尖杉酯碱、脱氧三尖杉酯碱等多种生物碱成分。
【使用注意】孕妇禁用。
【别名】爆格蚤、冬青子。
出处
通过实验不难看出,黄芪制成的疫苗对于癌症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但该实验是基于动物实验上进行的,在人体是否有同样的作用,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进行佐证,对此要持有正确心态。
(2)治乳痈:皂角刺、蒲公英、海桐皮、夏枯草、野菊花,煨水服。
西黄丸,亦名犀黄丸,原载于《外科证治全生集·卷四》,为清代名医王洪绪的家传秘方。
以上为“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志愿者的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应用】
《本草经疏》:“女贞子,气味俱阴,正人肾除热补精之要品。肾得补,则五脏自安,精神自足,百病去而身肥健矣。其主补中者,以其味甘,甘为主化,故能补中也。此药有变白明目之功,累试辄验,而经文不载,为阙略也。”
麝香
西黄丸由牛黄或体外培育牛黄、麝香或人工麝香、乳香(醋制) 、没药(醋制) 组成。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鹿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分泌物,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异香气,味苦。是一种珍稀中药材,已有2000多年的用药历史。2003年国家将麝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了满足用药需求,人工麝香投入市场,经研究证实人工麝香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的功效; 以人工麝香配制的中成药,与天然麝香配制的中成药有相同的作用,说明人工麝香具有天然麝香相似的功能、主治和使用范围。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牛科动物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的干燥胆结石,是一种常用的名贵中药材,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于牛黄是一种病理产物,来源稀缺,为解决用药问题,开发出了人工牛黄及体外培育牛黄,目前市场上的西黄丸,大部分均使用体外培育牛黄代替天然牛黄,临床研究已证实体外培育牛黄的成分、含量、药效、临床疗效等与天然牛黄几乎完全一致。
(1)治各种痈肿、疮毒:皂角刺、金银花,水煎服。
(1)补腰膝,壮筋骨,强阴肾,乌髭发:女贞子,捣汁熬膏,和前药为丸,临卧酒服。
(2)治神经衰弱:女贞子、桑葚子,水煎服。
(3)治口舌生疮,舌肿胀出:取女贞叶捣汁,含浸吐涎。
其他应用
【日常应用】本品抗癌,日常应用以复方煎汁服为主。常用剂量:煎汁服,干品15—30克,鲜品加倍。
临床中多数癌症患者初诊即为晚期,无手术机会且体内负荷日趋明显,或肿瘤术后、放化疗后邪实已祛,正气不足,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故可出现神疲乏力、肢体倦怠、纳差、消瘦等证候。《素问•评热病论篇》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癌症形成多为正气受损,御邪乏力,毒邪蕴结,日久不愈,邪实内侵,正气更亏,长此以往乃成恶性循环。
煎剂
【归经】入肺、肾经。
其实用水来冲泡黄芪,能泡出的有效成分有限,一般需要炖煮20分钟以上才行。而一般研究试验中所用药物,一般都是要经过分离、提纯,日常食用的剂量远比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