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啊,竟然便血了。”
陈阿姨今年50岁,最近排便的时候总感觉肛门疼痛,排便变得不规律,便血已经一周了,而且没什么胃口进食,整个人都消瘦了许多。陈阿姨上网查了一下,猜测自己可能是肠胃不好和长痔疮了,觉得问题不算严重,于是悄悄去药房买了肠胃药和痔疮膏。
有研究表明,有慢性肠炎的人患大肠癌的风险是健康人群的4~20倍不等。
不同的是,肠癌引起的疼痛感多集中在腹部,具体表现为右腹钝痛,或同时涉及右上腹、中上腹。
周末,不出去野太浪费啦!点击“了解更多”,租个房车只要258元!
由于早期结直癌进展较慢,其发展过程一般需经过:正常黏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期间可能需要10-15年时间。放松、忽视成了它的“保护伞”。直肠癌早期症状不容易发现,等到发现时就已经是中晚期,所以1年至少1次体检十分重要。具有便血、大便习惯改变者和肠梗阻症状的人可以做常规作直肠指诊和乙状结肠镜检查,以及早发现病变。特别是得过直肠癌的患者家庭成员更要做体检,因为癌症患者的亲属比一般人患癌几率更高一些。
家族中有结直肠癌病史的人群患大肠癌的风险也会比普通人要高出许多,因此建议这类人群定期进行大肠癌的筛查。
2023年3月28日,日本著名音乐家坂本龙一因直肠癌去世,享年71岁;
●晚期直肠癌:
当排除是饮食、环境改变或药物刺激等外部因素导致,并且经普通治疗2周以上无果后,应警惕是直肠癌可能,及时到医院排查。
已经患有肠炎等慢性肠道疾病的人群。
生活在大肠癌高发地区,或当地饮食习惯较容易诱发大肠癌的人群;
也就是切除掉肛门之后,再在李大伯的腹壁上开一口子,将肠管固定在腹部皮肤上,然后佩戴专门的造口护理工具收集排泄物,以后需要定期更换造口袋子。
根据重庆晚报报道,早期发现直肠癌的生存率可达到95%以上,但是一旦病情有延误到末期,生存率就会大大降低。所以及时发现症状并治疗十分的重要。
戴女士知道病情已无力回天,于是决定放弃治疗不再折腾,同时也避免人财两空。但是,家人并不能接受其年纪轻轻便撒手人寰,于是天天劝说她继续治疗,期望有奇迹发生。
痔疮一般是大便表面带血,或者便后厕纸带血,血迹多为鲜红色。由于是被动出血,痔疮引起的便血不会与粪便混合,而且表面没有粘液,多表现为无痛性、间歇性。
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将是防治大肠癌的关键,建议高危人群一定要定期做筛查工作。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包括: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符涛表示,腰围一旦超过100厘米,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不但会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也会增加两倍以上。高热量的饮食是肥胖的元凶,它影响了肠道粘膜的正常修复和更新,导致肠道上皮细胞功能失调,从而对癌变创造了条件。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态、发病程度、肿瘤的类型不同,肠癌的治疗方式也各不相同。
如果大便出现以上几种异常信号,要警惕是肠癌的征兆,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肠癌的症状并非只有大便异常,大便异常只是肠癌的一种辅助判断手段。至于是否得了肠癌,还需要进一步去医院检查各项指标,不能单依靠大便异常来下定论。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高纤维饮食可以降低肠癌的患病率。相关究发现,每天摄入35g以上的纤维素,能够使结肠癌的发生率降低40%左右。日常的饮食中:膳食纤维、全谷物、乳制品的摄入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蔬菜和水果中含有大量纤维素,能够软化大便和增加大便体积,刺激肠道,促进排便,减少宿便所致的体内毒素聚集。而过多肉类食物摄入,胆汁大量分泌,刺激肠道黏膜,动物蛋白摄入过多后,会促使致癌物质如甲基胆蒽增加,增加直肠癌风险。
肿瘤转移症状:转移至肝、肺、骨等部位,导致肝功能受损、黄疸、呼吸困难或骨转移部位疼痛等。
检查中性价比最高的是直肠指诊、最方面的是粪便潜血检查、最准确的是肠镜。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选择检查方法。
直肠指检:医生通过指检大致可以确定距肛缘7~10cm的肛门、直肠有无病变和病变的性质。小到息肉、痔疮,大到癌症等疾病,都可以通过直肠指检来发现。这种检查模式比较适合非肠癌高危人群。
总的来说,大便粘马桶,有饮食上的问题,也可能是身体内部病变导致,但与肠癌关系不大,不过仍需要给予一定的关注,警惕是疾病发出的信号。
这样的结果对年轻的戴女士来说,就像天塌了一样。痛苦的她,接受医生的建议做了根治性手术治疗,但医生说肠癌具有恶性程度高,难治性和预后性差等特点,且加上她的病情已经发展到中晚期,因此要她多注意预防复发。
和其他很多癌症一样,肠癌不是突然发生的,其中八成左右的肠癌是由大肠息肉演变而来。
直肠癌是吃出来的,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饮食,不但会加重肠道的负担,影响正常的吸收和消化,还会导致营养过程,脂肪堆积,增加直肠癌的风险。
肠道属于消化系统,因此饮食习惯也与肠道健康息息相关。长期保持高脂肪饮食,纤维摄入量将严重不足,这类人群患肠癌的风险也更高。
便血。要区分痔疮便血和直肠问题。
不论有无症状,50-75岁之间有条件行结肠镜检查的人群均进行结直肠癌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