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晚期最可怕的是什么?是癌痛!
据肿瘤科主任护师缪景霞表示,晚期癌痛,是使癌症患者最痛苦的原因之一。
1803年,法国医学家塞昆首次从鸦片中提取吗啡,三年之后,即1806年,德国药剂学家弗雷德里希·塞尔吐纳也完成了同样的实验,且更进一步,将分离出来的吗啡液体制作成晶体粉末状,并冠以希腊神话中梦神的名字-“马菲斯”(传到中国后,翻译为吗啡)。
行胸CT示:右中叶外侧段近胸膜处可见不规整结节影,其内密度欠均,边缘可见毛刺及磨玻璃密度灶,最大截面2.7×2.4cm,,右肺上叶后段及下叶后内基底可见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左肺上叶尖后段胸膜下可见直径约0.3cm小结节,右侧肺门区、纵隔内及双侧腋窝可见多发淋巴结。
治疗当天,江阿姨疼痛缓解,晚上睡足5个小时。信心大增的她自此坚持每天艾灸,隔日一次火针治疗,治疗两周后白细胞上升,肿瘤基本稳定。
我给这个患者全程用了全蝎和地龙,一直在用着,这个药能够切中病的要害;
编者按:恶性肿瘤晚期的患者往往需要忍受令人绝望的疼痛。很多晚期癌症患者常常哀求医生,虽然知道癌症是目前医学尚不能解决的重症疾病之一,“但是能不能别让我疼?”随着医学手段的进步,这个愿望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在世界镇痛日、中国镇痛周来临之际,我们请来专业医师介绍一下如何让晚期癌症患者活得更有质量、更有尊严。
癌症已经成为当今人类必须要面对的疾病之一。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癌症的发病率正在逐年提高。据《临床肿瘤杂志》(CA Cancer J Clin)公布的数据,2015年中国新发癌症患者429.2万例,同时有281.4万例患者因为癌症死亡。由此可见,癌症已经不能算作罕见疾病,而是人类社会必须要面对的医学和社会问题。
1.轻度疼痛:建议采用第一阶梯非甾体类止痛药物(NSAIDs),代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双氯芬酸钠、布洛芬等。其作用机制是消除疼痛部位局部的无菌性炎症,减少神经刺激以止痛。此类药物也可以作为二、三阶梯的辅助用药,此类药物对胃肠道、循环系统、血液系统副作用较多,且有封顶效应。
2.中度疼痛:建议采用第二阶梯弱阿片类止痛药物以及联合使用第一阶梯药物,代表药物包括可待因、曲马多、泰勒宁等药物。这些药物常是弱阿片制剂和非甾体类药物的复合制剂,对消化道等的副作用相对较少。
3.重度疼痛:建议采用第三阶梯阿片类止痛药物,代表药物包括吗啡及其缓释片、羟考酮及其缓释片、芬太尼贴剂等。阿片类药物是人类发现的最强的止痛药物,直接作用于脑内阿片受体,起到强效镇痛作用。但是过量使用会出现便秘、尿潴留甚至呼吸抑制等副作用。为了合理镇痛,可适当加用第一阶梯或第二阶梯药物,以最大程度减轻单种药物的副作用。
如果药物治疗和放化疗治疗效果都不理想,还可以采用微创介入治疗。微创介入治疗也被称为癌性疼痛治疗的第四阶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微创介入镇痛治疗主要有神经射频消融术和吗啡泵植入术。
对于原发性肿瘤伴全身转移或非实体性肿瘤的患者,射频消融技术可能起不到很好的疼痛范围覆盖和治疗作用,鞘内吗啡泵植入术则可以有效地解决疼痛问题。鞘内吗啡泵植入术被喻为“治疗晚期癌痛的核武器”。其原理是直接在中枢神经系统蛛网膜下腔置入导管,通过导管输入吗啡类药物。这种给药方式避免了口服或肌肉注射后的全身代谢作用。传统的口服和肌肉注射类吗啡药物,经过身体的代谢之后,只有三百到五百分之一能够进入到蛛网膜下腔,真正起到镇痛作用。而蛛网膜下腔导管的鞘内给药只需要给予传统药量的三百分之一,就可以起到同等的镇痛作用。而由于药量的减少,副作用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例如患者原来每天口服300mg吗啡镇痛,通过鞘内给药装置,只需要给予1mg就可以有效镇痛,解决了患者口服给药困难、副作用多的弊端。
参考资料:
很多癌症患者都会提出要医生给自己开止痛针,不光是止痛针、止痛药物也不能一直使用,可能会导致上瘾,需要引起重视。
鞘内镇痛示意图。优点: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创伤小
那么,现实中有没有一些止痛方案,能够达到最好的止痛效果同时又只需要应用更少的止痛药物呢?答案是:有!比如,对于胰腺癌、胆管癌造成的癌性腹痛,我们可以应用一根细针,通过腹腔神经丛毁损进行镇痛,不但有效率可以达到80%以上,而且止痛效果好,手术后可以不用止痛药物或者应用很少量的止痛药就能达到最佳止痛效果!同时创伤也非常小,手术后有可能连针眼都看不到!
西医对于癌症的研究已经有100多年的时间,对于癌症的治疗也已经有了一套治疗理论,治疗手段和经验严谨丰富。越来越多的早期、中期癌症患者经过治疗得到治愈,重新回归社会。癌症已经不再是“死亡”的代名词,而应作为一种慢性病来对待。尤其是近些年来,肿瘤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药物不断上市,很多肿瘤患者不用使用放化疗来控制病情的发展,每天只需要吃一片靶向药就可以控制肿瘤,生存期大幅度提升。西医在癌症的诊断方面有着中医无法相比的绝对的优势。在很多常见的恶性肿瘤的治疗中,仅用西医治疗就可以取得非常好的疗效。目前,西医是癌症治疗的主流治疗手段,患癌后必须首先需求西医的诊断和治疗。
此外,王家双教授还强调道,对待每一个病人的癌痛,它要分性质和程度。因此如果我们单纯强调一开始用哪一种药,那从医疗上来说不太科学,它就不是一个精准治疗。但是癌痛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痛的程度比较重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些麻醉性镇痛药,这个时候是可以选择的,这个时候就要根据疼痛程度,病人的病情以及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很多人认为,止痛药吃到疼痛“能忍”就行了,再多吃反而不好或以后会不管用。但其实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疼痛感觉原本是躯体告知我们出现损伤的一种警示,它本是人类一种避免伤害的自我保护能力,这就是被称为急性疼痛的意义所在。但是,“疼痛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性下降”就是每个慢性疼痛患者都会经历过的:睡不好、吃不好、情绪不好、身体越来越弱、免疫力低下等等问题。这样的病人很难接受抗肿瘤治疗,而且易于复发转移或合并带状疱疹等各类感染。因此把镇痛药按时、吃够量是很重要的。
近日,卵巢癌晚期患者江女士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中医大二院”)接受一系列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出院了,她兴奋地对记者说:“我终于又能给家里人做饭了。”
想要了解更多肿瘤相关内容,请关注“钱彦方说肿瘤”。
之前治疗过一名晚期肺癌患者,是一名退休老干部,工作时经常要全国各地到处跑,一直身体健康,很少生病,然而一次例行检查,却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检查发现左下肺有一个1.6*1.8的瘤子,瘤子虽然小但是心包转移、胸膜转移,最后查出来是肺腺癌四期B,意味着已经处于晚肺癌的阶段,这个结果无疑重创了这位老人,让原本乐观开朗的他,心也跟着沉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