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不少人因为感冒、发烧要去医院看病,但在就诊之前,医生总是安排患者检查一下血常规,虽说检查费用不算贵,但平白无故的就要去抽血化验,总是让人难以理解。有些人还比较害怕抽血,也会想,我只是个感冒,为什么非要抽血化验?
为什么一到医院看病,总是要抽血化验?
急性大出血,急性感染或者慢性白血病,以及多发性骨髓瘤都会出现血小板数量增多的情况,这时一定要配合医生的治疗进行相关方面的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白细胞偏高就是白细胞增多是指白细胞总数高于参考值,白细胞是血液中一类细胞的总称,主要包括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白细胞参考值为成人(4~10)×10/L,新生儿(15~20)×10/L,6 个月至2 岁(11~12)×10/L,白细胞增多常见于以下原因。
血常规可以检查出癌症吗?
感冒是临床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是由于身体的抵抗力下降外界细菌以及元素入侵于体内,从而诱发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咳嗽、咳痰、体寒、发烧、流鼻涕等,最常见的感冒体现出要是发烧,尤其是正处于成长期的儿童,体内的各项细胞以及器官处于成长的趋势,各项功能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完善。
如果是因为皮肤出血点或牙龈,鼻子出血来查血常规,就要看看血小板数量有没有减少,因为防止出血是血小板的重要功能。总之,看血常规,一定要结合自身的症状来解读。
胡泽岚
病理性的白细胞计数增多,则往往与急性化脓性的感染、组织损伤、出血、白血病、尿毒症等疾病有关;
血常规检查不需要空腹,根据病情需要随时可采血。且血细胞数据波动很大,若病情变化迅速,短期内可能需要多次检查。
(图自网络,仅做科普用,侵删)
拿到报告后,大家都会想我的血常规报告有没有问题呢?面对密密麻麻的数字、字母及代码,常常令人疑惑。其实,掌握一些简单的知识及方法,再花一点时间和耐心,大家都可以学会初步看血常规报告。
红细胞是血液的最主要成分,其中血红蛋白(HGB)负责全身的氧气输送及维持酸碱平衡,是反映患者体力、精神状况的重要指标。
试管的颜色不同,确实是一种分类的手段。但不是用来区分患者的。而是区分血液的用途。有些患者在医院检查不仅要检查血常规,还要化验肝功能、肾功能,这几项检查都需要抽血,为了节省时间,也为了避免同一管血液辗转于各个科室造成污染,就会将抽血的试管分配成几个不同颜色的管子。
红细胞负责机体氧气的运输,人体所有器官的运转都离不开它。
03
例如:针对某些病毒或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在早期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正常,但是只反应在CRP增高,由于与我们对于炎症给予较早诊断。
白细胞是我们抵御外界各类病原体侵袭人体的屏障,具体细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血红蛋白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呕吐、腹泻等严重脱水,严重烧伤,某些肾脏疾病,高山地区的居民等。
作为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血常规检查在全身体检中是基本的体检项目,包括有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等。就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的量以及质进行测定与分析。血液参与机体的代谢以及每一项功能活动,所以血液对保证机体的新陈代谢、人体的内环境以及功能调节的平衡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血液之中的任何有形成分发生病理性的变化,均会影响到全身的组织器官。相反,器官或者组织的病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血液成分发生一定的变化,所以,血常规的意义在于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
我们知道血液成分非常复杂,但是血常规只检测血液中的细胞成分,而其他的诸如血脂,血糖,蛋白等等都不在血常规的检测范围内。所以血常规是不能告诉你有没有糖尿病,高血脂等信息的。
白细胞
抽血化验是医院很多检查的第一步。比如血常规需要抽血化验,肝功能检查需要抽血,血糖检查也要抽血,肿瘤标志物也要抽血。有非常多的疾病需要通过抽血化验才能确诊,贫血、病毒感染、肝病以及艾滋病等。
问题一:贫血
疾病二:细菌感染性的疾病
发现这种疾病的方法主要是观察血常规检查中的白细胞。作为人体的免疫细胞之一,白细胞可以划分为很多不同的类型。但他们的共性是,在碰到外界的细菌、病毒后,会“奋起反抗”,以此消灭细菌。检查报告中就可能出现淋巴细胞、粒细胞等水平升高。
疾病三:血小板疾病
3)CRP>100 mg/L表示严重的疾病过程并常表示细菌感染的存在。
报告单的右侧会有正常参考值,符号“↑”和“↓”表示比正常参考值高了或是降低,通过这个可以看到指标是否属于正常范围,在参考值内是正常的,如果偏高或者偏低就需要特别注意。当然,每个医院的检测设备略有差别,给出的参考值也不完全一样。
主办:上海市奉贤区科学技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