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骨转移最常见的部位是脊柱、肋骨、盆骨和长骨,如股骨和上臂骨。据研究,约60%到75%的乳腺癌骨转移发生在脊柱和骨盆,20%到30%的骨转移发生在肋骨和股骨,其余的发生在其他部位。
乳腺癌骨转移的部位可以影响患者的症状和治疗方案。例如,骨盆和脊柱的骨转移可能会导致骨折、疼痛和神经损伤,而严重肋骨的骨转移可能会导致呼吸困难。治疗方面,不同部位的骨转移可能需要不同的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l 可侵及骨髓引起贫血或全血象减少;
其中,疼痛是骨转移最为明显的症状之一。那么,这种痛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①儿童或青少年出现骨或骨关节位置的肿块伴肿胀疼痛,肿块静息时不能消退,并逐渐长大,伴发热、体重减轻,肿胀部位皮温增高和浅静脉怒张,疼痛夜间加重,且疼痛严重程度与活动无关;
其实,肺癌有不少“肺外症状”,因为病程持续发展会累及到内分泌系统、神经肌肉、骨骼、血液系统等,继而诱发一系列的不适症状。
1. 按疼痛的部位分类:广义的讲疼痛可以分为躯体痛、内脏痛和心因痛三大类,其中躯体痛按照其具体解剖部位又可以分为:头痛、颈肩痛、胸痛、上肢痛、腰背痛等。
2. 按疼痛的持续时间分类:一般认为,6个月以内的为急性痛,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的疼痛为慢性疼痛。持续2年以上的疼痛常被认为是永久性疼痛。也有观点认为,对于非恶性疼痛,3个月是区分急、慢性疼痛的时间点。
3. 按疼痛的原因分类:根据疼痛的发生及原因可以分为创伤性疼痛、炎症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癌性疼痛、心因性疼痛等。创伤性疼痛多见于骨折、烧伤、扭伤等引起的急、慢性疼痛。炎症性疼痛主要是与外周组织损伤和炎症有关,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神经性疼痛是由于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疼痛,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等。癌性疼痛是因肿瘤压迫、浸润周围组织或神经所引起的疼痛,如肝癌、胃癌以及恶性肿瘤骨转移所致的疼痛。心因性疼痛多是由于心理障碍引起的疼痛,常常没有确切的躯体病变,除疼痛外还可以伴有失眠、抑郁等。
癌性疼痛是癌症患者特别是晚期癌症患者最常见和最难忍受的症状之一,同时某些癌症的治疗措施,如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均可导致疼痛。癌症痛日益成为影响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据统计,大约30%-5O%的癌症患者和约75%-95%的晚期癌症和转移癌患者都有疼痛发生。45%的癌症病人其疼痛未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癌痛的控制列为癌症防治综合规划的四个重点之一。
(1) 癌症组织直接侵犯压迫神经和邻近组织,引起周围组织的缺血、坏死;
(2) 癌症细胞浸润到淋巴组织产生炎症和化学致痛物质,如组织胺、5-HT、缓激肽、前列腺素,H+等;
(3) 癌症细胞转移到邻近骨组织,导致病理性骨折或侵及骨膜;
(4) 癌症细胞侵入内脏和血管引起内脏梗阻、动脉闭塞、静脉瘀血;
(5) 癌症细胞侵及胸膜、腹膜、内脏的包膜和血管壁层神经导致疼痛。
癌症治疗造成的疼痛可分为三个方面:(1)手术痛:例如胸腔手术后损伤肋间神经,乳腺癌术后损伤肋间神经、臂丛神经等;(2)化疗后综合征:化疗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对神经造成的损害,以及在注射时对局部造成的刺激、发生静脉炎等;(3)放疗后综合征:放疗后组织纤维化所引起的神经压迫性疼痛,放射性骨髓病变导致的局部感觉异常,放疗后继发肿瘤导致的疼痛。
1. 癌性骨痛综合征:癌性骨痛是临床常见的癌症痛,大约1/3的癌症患者存在骨转移,出现骨痛。骨痛多表现为中、重度的疼痛,性质为胀痛、刺痛、撕裂样痛,可持续存在或阵发加重。当骨髓腔内压增高或侵及骨膜时,可表现为定位不明的钝痛,伴有局部深压痛。
2. 癌性盆腔痛综合征:盆腔痛大多是由直肠癌或妇科肿瘤侵及盆腔的软组织所致。癌性盆腔痛大约占癌症痛的14%左右。疼痛多为中、重度疼痛,性质可为胀满感或烧灼样痛。当盆腔继发感染、出血或梗阻时疼痛加重。
3. 癌性肝痛综合征:多由肝癌或转移性肝癌所致。临床表现为两种主诉:右季肋下持续性疼痛;右上腹突发性刺痛,持续数分钟后可缓解,每日发作数次。如果瘤体突然破裂出血,疼痛可突然加剧。
4. 癌性肠绞痛综合征:腹部及盆腔肿瘤压迫、粘连、侵蚀平滑肌、静脉、神经等时,可出现癌性肠绞痛。癌性肠痛多位于脐周或上腹部。当局部肠管绞窄或坏死时,相应部位的腹痛会突然加重。
5. 癌性胸痛综合征:支气管肺癌和乳腺癌均可出现胸痛,表现为持续性或阵发性胸痛。
6. 癌性臂丛神经痛综合征:支气管肺癌或乳腺癌侵及臂丛神经时会发生癌性臂丛神经痛,表现为上肢灼痛或钳压样痛,严重时有感觉和运动障碍。
7. 癌性头痛综合征:颅内的原发肿瘤可出现头痛,继发肿瘤以乳腺癌、黑色素瘤等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或阵发性头痛,也可以出现颈部和背部疼痛。
前列腺癌侵犯尿道或膀胱颈:表现出排尿困难、排尿等待、尿线无力、排尿间歇、血尿、尿潴留等尿路梗阻症状;前列腺癌肿大到明显压迫直肠,可引起大便困难或肠梗阻等症状。
(3)抑制破骨细胞治疗:这也是一种用于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药物治疗方法,其主要作用是抑制骨吸收和破骨细胞的活动,从而减缓或停止骨转移病灶的进展,并缓解与之相关的骨疼痛等症状。目前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表明,抑制破骨细胞治疗对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可以显著减缓疼痛和骨转移的进展,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常用的抑制破骨细胞的药物包括唑来膦酸、地舒单抗等。这种治疗也存在潜在的副作用,最常见的如唑来磷酸容易诱发发热。也有极少数患者出现下颚骨坏死的并发症。
在外部治疗和内部抵抗的双重作用下,此时癌症治疗过程是相对简单、轻松的,能够避免复杂多样的治疗方法,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疗措施,其成功率是非常高的,难度也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