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我当然能治啊,我都治好了那么多,难不成还是假的。
每个疗程最低2万,有些癌细胞已经转移了的,肝啊肺呀,肠子上都有很多的,我也只收3万,只要四五个疗程基本就好了,我可是民间高级中医!”
最严重的一种可能就是肺癌,阴影呈块状,患者的症状表现比较多,例如声音嘶哑、咳血、持续高热等。有经验的医生从阴影形状上就能大致排除病因,如果的确是肺癌,要尽快接受治疗。
中医“和合观”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体现在肿瘤治疗上,就是以人为本,人瘤共存。我主张以“和法”治肿瘤。“和”是治法,是目的,更是一种理念。肿瘤发病,多表现为诸般不和,如消化系统肿瘤多见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脾胃不和、寒热不调等;呼吸系统肿瘤多见气阴不和、肺脾不调等;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多见阴阳失调;乳腺癌及甲状腺癌多见肝脾不调、肝气不舒、痰气交阻、肝肾不和等;晚期肿瘤及放化疗后多见气血不和、脾胃不和……病机复杂,且变化多端,唯有采用和法,从多个靶点和环节上发挥作用,兼顾正邪、调和各脏、寒热并用、补泻兼施,纠正肿瘤导致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紊乱,使失衡的阴阳气血重新达到动态平衡,起到抗肿瘤作用。
在如今的农村,土灶已经越来越少了,所以现在市面上的药店几乎看不见灶心土了。
陈杰背过石明海,小声又深情地说:“我没有见过白求恩,但是见过石明海,石明海就是我心目中的白求恩啊!”(记者王菲菲徐伟李紫薇薛宁婧)
不过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有的中药里的毒性可不止三分,吃错药不仅不能抗癌,反而会致癌,严重时危及性命也并非少见。
胰腺癌的手术是比较复杂的,这是因为胰腺的位置比较深,而且它的周围有很多的脏器。大多数胰腺癌患者在做手术的时候,不仅要切除胰腺,还需要切除胆囊和部分胃、十二指肠。
这一段时间妈妈和潘阿姨一起住,看得出妈妈是有些不情愿的,但在潘阿姨的调理下身体好了不少,脾胃也好了,在潘阿姨的开导下,思想也开放了不少,真的感谢潘阿姨。
晚上给她按摩内关、合谷穴的时候尝试“表扬”她,却发现气氛略微有些尴尬。
面对如此危机的时刻,李连达院士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手术治疗,虽然效果可能较好,但风险极大,甚至有葬身手术台的可能。二是保守治疗,联合放疗、化疗及中药等抗肿瘤疗法,但放化疗毒副作用、身体素质等因素可容易影响生存期,医生预计仅有2-3个月。可见,两种治疗方案都不是万全之策。
目前,中医中药在抗肿瘤领域的作用更多体现在术后护理上。如化疗期间,患者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程度不一的副作用,此阶段采用中医扶正法,能够帮助提高机体免疫力,缓解副作用带来的痛苦。又如放疗期间,患者脏器可能遭受损伤,中医药可以针对性地帮助患者减少放疗副反应,使得患者顺利完成放疗。
一、为了妻子自学中医,没想到最后救了自己
2012年,沉浸在挽救妻子的喜悦中的王炳霖,却在医院被检测出了肝癌。对这个结果,王炳霖深受打击,内心并不相信,于是去了第二家医院,谁知这次不仅被宣告癌症,医生还说他活不过3月。
二、中药是癌症的治病良方,还是一无是处的安慰剂?
关于中药抗癌的话题,人们一直都褒贬不一,有的人说中药是抗癌的良方,也有的人说中药只是一种安慰剂,究竟哪一种说法更接近真相?
三、中药可帮助治癌,但是有些中药也可能有致癌隐患
1、广防己、青木香、关木通
2、雄黄
[1]《医生该不该用安慰剂》.生命时报.2020-08-21
[2]《【话肿瘤】抗癌中药多多益善,非也!》.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2019-06-14
[3]《中医大咖话肿瘤:带瘤生存也能活得好》.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2017-09-27
随即,记者将此药房向有关部门举报,那最后的结果会如何?黄药师又会得到怎样的下场呢?
不少病人认为,术后体质虚弱,应该通过名贵药材进补,以达到增强免疫力,防止肿瘤复发转移。事实上,正在放化疗的病人,若再大量服用温补药物,容易加重阴虚症状,导致身体无法承受。
02“西医方法都用完了也不见好”
医生一脸凝重地说:“你父亲这左肺下叶肺癌是比较严重的,死亡率比较高,因此我建议,马上手术,这样愈后的效果才能更好,能帮助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04
考虑到肿瘤属于比较早期,再加上苏老先生年龄较大,所以术后没有做化疗。
“那应该是之前就有,只是之前的检查没有报出来。”
王老从小爱吃甜食,老年后还迷上了冰激凌,不过他的吃法很有讲究——吃冰激凌的时候,在嘴里多含一会儿。这样食物温度经口腔升高,对身体影响也能减少。
但一个明白无误的事实是,手术,并不能完全清除肿瘤——它只是切除了肉眼可见的那一部分肿瘤,还有很多看不见的肿瘤细胞,可能早已埋伏在了身体的各个器官之中,随时准备反扑。
可是他为什么这么有信心去用泥土捣鼓出一锅东西给父亲喝下去呢?他怎么知道泥土可以治病呢?
老郑今年67岁,十几年前查出乙肝肝硬化,之后陆陆续续做抗病毒治疗,病情稳定。然而在2012年一次体检中,发现肝脏的右叶出现5公分的肿块,经进一步检查,被确诊为肝癌。早期的肝癌可以手术切除,老郑很快就接受了肝癌根治术。
看病小经验